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greenList

Inspection assessment of the Protected Area.保护地评估检查结果

信息来源:本站 时间:2016-05-23

                                    

  吉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7部门《关于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2009]70号)要求,由农业、环保、林业、海洋、中科院等部门专家和吉林省环保、水利、国土、林业厅的代表,共同组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在2009年7月10日至8月24日期间,对吉林向海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评估。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评估结果
  
  莫莫格、查干湖、伊通火山群、鸭绿江上游、龙湾等5个保护区的管理水平评估为"优",向海、大布苏、雁鸣湖、珲春东北虎、天佛指山、长白山等6个保护区的管理水平评估为"良"。
  
  评估结果汇总表

373.png

 

  二.成绩与经验
  
  从向海等11个保护区的管理评估情况来看,吉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主要成绩和管理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保护区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省人大相继颁布实施了《吉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吉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和长白山、向海、伊通火山群、莫莫格、查干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切实解决保护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管理,较好地落实了保护区人员编制,建立了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针对湿地水源不足的现状实施了莫莫格、查干湖保护区引水工程等,为保护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2、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环保部门在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中,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完善运行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促进保护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林业、水利、国土等主管部门认真落实有关规划和政策,加强行业指导,强化队伍和制度建设,帮助争取项目和经费,有效地推动了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3、保护区管理机构基本健全,人员配置比较合理。多年来,吉林省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建设工作,在人员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编制用于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的11个保护区管理机构全部为副处级以上,设置了相应的科室,基本能够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
  
  4、管理工作比较规范,资源保护取得进展。各个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都比较规范,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内部制度健全,管护体系完善,巡护记录完整,管护责任明确等方面。保护区管理人员克服条件艰苦、经费紧张等困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5、分别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如向海和珲春东北虎保护区在宣传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收到良好效果;莫莫格保护区重视资源调查监测,较好地执行了GEF项目,建立了远程监控系统;大布苏保护区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努力预防经济发展对保护区可能带来的影响;龙湾保护区巡护记录比较规范,并制定了考核机制;鸭绿江上游保护区采取原生鱼类种质资源增殖放流等方式,促进冷水鱼类自然种群的恢复增长。
  
  三、问题与不足
  
  评估组认为,吉林省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上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保护区经费不足,资金缺口较大。雁鸣湖、珲春东北虎、天佛指山等保护区事业经费保障上有问题,多数保护区缺乏运行经费和建设资金,大布苏、伊通火山群等保护区运行经费、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2、保护管理与开发建设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保护区如长白山和查干湖等,旅游活动及相关建设项目较多,开发强度较大,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有负面影响。
  
  3、科研监测工作比较薄弱。大多数保护区忽视科研能力建设,现有人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缺少核心技术人员,未开展主要保护对象的长期动态监测,保护效果评估缺乏科学数据支持。
  
  4、土地权属问题未完全解决。部分保护区未明确土地权属,与社区群众仍然存在一定矛盾;一些保护区没有开展划界立标工作。
  
  5、湿地缺水问题突出。向海、莫莫格、大布苏等保护区都严重缺水,对湿地生态系统等主要保护对象构成较大威胁。
  
  四、整改建议
  
  针对吉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评估组提出以下整改意见:
  
  1、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保障事业经费和日常管护经费,尤其要加大力度解决珲春东北虎、雁鸣湖、天佛指山等保护区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2、政府、各部门和保护区管理机构都要重视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贯彻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法划界立标,严格禁止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妥善处理好有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解决向海、莫莫格、大布苏等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用水问题,建立长效补水机制。
  
  3、强化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意识,围绕保护对象协调好其它相关部门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开展保护工作;加强不同部门间保护区管理经验和技术交流,共同提升吉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提高保护的有效性。
  
  4、强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优化管理人员专业结构,针对主要保护对象和管理工作需要做好有关科研、监测工作。
  
  附录:
  
  一、评估组人员名单
  
  二、各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附录一:
  
  评估组人员名单
  
  组长:
  
  庄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轮换人员:樊恩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成员:
  
  扈才彪,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副处长
  
  李迪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代替欧阳志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正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轮换人员:杨新梅,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
  
  陈佐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刘晓惠,吉林省环境保护厅,主任科员
  
  胡韶枫,吉林省林业厅,副处长
  
  王兆军,吉林省水利厅,处长
  
  附录二: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7月10日-11日,评估组对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管理局机关、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繁育中心、红旗保护站、宣教中心及资源保护情况,听取了保护区自评估报告并查看有关档案资料,召开了有县、乡政府、相关部门及村民代表近30人参加的社区座谈会。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良"(评估得分83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向海保护区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批建国家级,管理局为省林业厅正处级事业单位。保护区地形复杂,生境多样,多种生物区系与复杂的生态环境互相渗透,沙丘、草原、沼泽、湖泊相间分布,纵横交错,形成了以"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蒲草苇荡、羊草草原"为主的典型湿地多样性景观。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力量充实。保护区管理局基地基础设施良好,办公设备完善;有资源管理、科研、森林公安分局等内设机构以及3个保护站、动物救护中心和繁育中心等基层单位;在岗人员中半数以上为专业技术人员,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2、宣教设施完善,宣传效果良好。建有博物馆,可充分发挥保护区科普教育作用;1990年拍摄的《家在向海》电视记录片,曾获第五届意大利桑帝欧自然纪录片国际电影节三项大奖;2005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向海自然保护区》特种邮票一套四枚;2002年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3、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和管理运行经费较为充足。保护区管理局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经费支持,同时多方自筹资金,加强保护区的能力建设。从1987年开始,国家先后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和续建工程,目前正在实施投资970万元的二期工程建设,累计总投资达6000多万元。运行经费有可靠保障,近年省财政年拨款260万元,加上生态公益林资金、旅游收入,年收入可达480万元,保证了保护、管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1998年洪水后连续干旱,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进入向海湿地的水只有1300万立方米水,缺水导致湿地有萎缩退化现象。
  
  2、保护区内有2万多人居住,从事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与有效保护存在一定矛盾。
  
  3、保护区工作重点偏向发展旅游,缺乏对湿地生态系统、野生鸟类等主要保护对象的长期监测,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三、相关建议
  
  1、加强科研协作,强化长期观测,与来访的国内外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共享科研成果。
  
  2、进一步强化管护手段,加强管护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巡护记录,提高管护能力。
  
  3、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增加上游泄水,维持湿地生态特征;妥善处理保护区内居民问题。
  
  附: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一日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7月11日-12日,评估组对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鹅头、哈尔挠保护站和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情况,详细查看了有关档案资料,听取了管理局自评估汇报并进行了座谈,召开了有县上相关部门、乡镇及村民代表参加的社区座谈会。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优"(评估得分90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莫莫格保护区位于镇赉县东部,始建于1981年,1997年批建国家级,由省林业厅直接管理,管理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保护区面积14.4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已具备较好的管护基础,形成了可行的运行机制,管理规范,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机构建设规范、基础设施完善。保护局内设7个科室及5个保护站、4个检查站、1个科研基地、1个鸟类救护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文件档案和内部管理制度;初步完成了基础设施一期、二期工程建设,管护站卡、巡护道路、交通与通讯工具、科研宣教等各项设施设备完备,具备了与管理目标相适应的管护、科研、宣传教育等能力。
  
  2、全面开展湿地恢复。由于干旱等因素影响,莫莫格湿地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保护区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启动"引嫩入莫"工程,建设生态草工程,与油田通力合作开展湿地植被恢复,进一步改善了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生境,主要保护对象白鹤由过去的300~500只增加到现在的2600多只,约占该物种世界种群数量的70%以上。
  
  3、高度重视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保护区坚持开展资源监测,对湿地植被、湿地水鸟、湿地水文以及关键物种白鹤等,开展了多次调查;实施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UNEP/GEF)"亚洲白鹤及其它国际重要迁徙水鸟迁徙通道与重要湿地的保护"项目,更加全面地掌握了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水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2009年,保护区管理局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对关键物种白鹤迁徙停歇地、救护中心以及丹顶鹤繁殖地实施昼夜监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熟悉湿地植被、鸟类的专业人才,高级技术人员仍有待培养。
  
  2、保护区内旅游和石油资源丰富,容易对鸟类和湿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社区的宣传教育仍需进一步强化。
  
  三、相关建议
  
  1、充实保护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保护区自身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培养高级技术人员。
  
  2、处理好旅游、油田开发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对鸟类等主要保护对象的干扰。
  
  3、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群众的宣传教育,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
  
  附: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二日
  
  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7月13日-14日,评估组对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保护区办公场所、泥林入口管护卡及中入字村管护站,听取了管理局自评估汇报,与县有关部门、乡镇及村民代表分别进行了座谈。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良"(评估得分79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大布苏保护区以湖盆泥林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总面积11000公顷。1993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批建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为吉林省国土资源厅正处级事业单位。
  
  保护区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建成博物馆、管理局办公室、管护站等设施,具备了一定的管护基础,形成了相应的管护规章制度,在依法保护、宣传泥林文化、促进社区发展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泥林地质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趋势,同时社区群众普遍反映自从保护区建立以后,强碱沙尘危害少了,提高了粮食产量。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在有限条件下认真落实保护区总体规划,设立了比较完备的保护区界标界碑,努力预防当地经济发展对保护区可能带来的影响。
  
  2、采取社区共管的方式,增强了周边社区对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配合与支持。
  
  3、突出了保护区自然遗迹和人文资源的考察调查,出版了《凭吊大布苏》等系列丛书,向社会广泛宣传保护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人员中,欠缺与保护区管理目标相适应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保护区可持续财政机制尚待建立。
  
  2、保护对象的动态监测和保护技术研究较为薄弱。
  
  3、保护区面临着潜在的旅游资源开发压力以及湖库水资源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三、相关建议
  
  1、进一步优化人员专业结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与保护区管理目标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培养保护区自己的高级技术人才。
  
  2、积极争取多渠道资金来源,完善管护体系,加强能力建设。
  
  3、加强对保护区泥林景观动态变化、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资源动态变化的系统监测研究。
  
  4、加强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区域旅游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其它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工作,妥善处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建设与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相一致。
  
  附: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四日
  
  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7月14日-15日,评估组对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查干湖生态环境、湿地和鸟类聚集区现状及资源保护情况,听取了保护区管理局的自评估汇报,查看了有关档案资料,邀请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管护站和村民代表40余人参加座谈,吉林省水利厅车黎明副厅长参加了评估活动。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优"(评估得分86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查干湖保护区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总面积506.84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半干旱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1986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批建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为吉林省水利厅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保护区根据自身特点,创新管护模式,有效借助渔政监管资源,形成了可行的保护管理机制,运行经费基本有保障,能满足日常管护的需要。
  
  2、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保护区工作,通过加强领导和协调各方关系,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特别是支持开展生态水利工程,确保了湿地用水,使湿地生态能够满足鸟类等主要保护对象的需要。
  
  3、积极开展湿地恢复、水质监测工作,湿地面积有扩大,珍稀鸟类种群数量趋于增多,同时促进了旅游和渔业等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局编制中,人员专业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与湿地和鸟类保护相适应的专业人员较少,没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2、保护区内旅游活动频繁,但尚未建设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农家乐发展过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对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及鸟类的科研监测相对薄弱。
  
  4、保护区管护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相关建议
  
  1、进一步优化管理局人员结构,强化中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尽快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对旅游开发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加强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和管理,防止无序发展和环境污染。
  
  3、协调好保护区管理局与旅游开发区的关系,加强管护站建设及内部管理,进一步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附: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OO九年七月十六日
  
  吉林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7月17日,评估组对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保护区西尖山及其保护设施,听取了管理局自评估汇报并进行座谈,查看了有关档案资料,召开了有县、镇、村领导及相关人员代表近30人参加的社区座谈会,吉林省环境保护厅王竹溪副厅长参加了评估活动。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优"(评估得分86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伊通火山群保护区由16座距今3300万年至870万年历史的"侵出型"火山组成,总面积746.8公顷,始建于1984年,1992年批建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为吉林省环境保护厅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保护区已经具备较好的管护基础,形成了可行的运行机制,管理规范,火山群自然面貌得到了有效保护,在宣传教育、自然植被恢复等方面也不断取得新进展。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保护区先后投入840多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逐步形成较完善的管护基础设施,具备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管理局内设3个科室,有4个基层管理站,建立了"局、站、点"三级管护网络,落实了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
  
  2、依法管理,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实现保护对象的稳定完好。1996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吉林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保护区在当地公安机关密切配合下,严格执法,使长期存在的乱采乱挖火山遗迹的现象逐步得以制止。完成了西尖山和莫里青山残积物的清理以及部分管护围栏、围堰的建设,退耕还林44公顷,植树16万株,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工程4项。
  
  3、加强科普宣传和科研工作,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保护区重视开展伊通火山群形成特点、在全球火山研究中地位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在伊通满族博物馆内建立了140多平方米的火山陈列馆,在保护区内竖立了12处155块宣传、警示牌,和国内外一些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开展科研工作,提升科研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编制较少。除管理局外,基层站点管理人员雇用的是农民工,很不稳定。另外,缺乏专业人员,加之条件艰苦留不住人才。
  
  2、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矛盾。保护区山体周围沙石、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矛盾,实验区近百公顷的农民耕地如何处理也是个问题。
  
  3、科研能力、科普力度不够。
  
  三、相关建议
  
  1、增加保护区人员编制,重视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
  
  2、完善科普设施,增强科普力度,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把科研成果向公众介绍,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和保护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3、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共享机制。伊通火山群是十分难得的火山研究基地,要充分利用,与来保护区进行研究工作的单位签订协议,确保研究成果共享,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
  
  附:吉林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OO九年七月十八
  
  吉林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8月13日-14日,评估组对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大山保护中心站和湿地保护情况,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参观了标本馆,听取了管理局自评估汇报并进行座谈,召开了有州、市有关部门、乡镇及村代表20多人参加的社区座谈会,吉林省环境保护厅李培副厅长、敦化市人民政府施大宁副市长参加了评估活动。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良"(评估得分80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敦化市境内,始建于1991年,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管理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保护区面积5394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尤其是升级为国家级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保护区土地权属明晰,日常管护有力,管理规范,资源保护工作扎实,管护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内部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有效,基本具备了与管理目标相适应的管护、科研、宣传教育等能力,并注重与当地社区建立了和谐共处的关系。
  
  2、资源保护措施有力。保护区建立以后,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区内的放牧以及偷猎盗采活动,强化保护措施,真抓实干,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3、在未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情况下,保护区积极筹措资金,基本保证了保护区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区编制内人员缺少政府财政拨款,致使专职管理人员过少,管理力量不足。
  
  2、保护区科研监测能力较弱。
  
  3、核心区、缓冲区未设立界碑界桩,基础设施仍有待于完善。
  
  三、相关建议
  
  1、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将保护区经费纳入财政渠道,增加管理人员数量。
  
  2、保护区应积极协调处理好旅游和自然保护的关系,避免旅游活动对鸟类、湿地等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3、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研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各功能区的界碑界桩。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附:吉林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四日
  
  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8月14日-15日,评估组对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敬信保护站和生态保护情况,查阅了档案资料,听取了管理局工作汇报并进行座谈,召开了有相关乡镇及村民代表参加的社区座谈会。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等级评估为"良"(评估得分80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珲春东北虎保护区始建于2001年,2005年批建国家级,总面积108700公顷。保护区管理机构健全,土地权属基本明晰,在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主要保护对象保持稳定。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保护管理工作长抓不懈。保护区在缺少政府财政拨款、基础设施较差的情况下,通过设立虎、豹监测热线电话,建立信息提供奖励机制,引进国际先进巡护理念、方法,制定应急预案,借助边防部队、森林公安力量强化巡护管理,开展清缴非法捕猎工具专项行动,打击滥捕滥猎违法活动等,不断提高保护的有效性。
  
  2、科研监测深入扎实。保护区配合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对东北虎、豹野生种群及被捕食动物进行长期调查监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调查数据资料。
  
  3、宣传教育形式多样。通过与所在地合作建立9所野生动物保护特色学校,举办作文竞赛、生态夏令营活动等,提高青少年的自然保护意识。采取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社区情况调查、举办生态教育培训班、组织文艺演出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密切保护区与社区居民及边防驻军的关系。邀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保护区进行深入宣传报道,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区事业经费和管护费用未纳入财政预算。
  
  2、基础设施和科研监测、巡护设备不足。
  
  3、保护区内仍有较多的人类活动,会对东北虎及其栖息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三、相关建议
  
  1、协调解决保护区的管理机制问题,将保护区相关经费纳入财政渠道。
  
  2、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建设,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改善巡护条件。
  
  3、围绕保护目标,关注栖息地环境质量,更好地促进保护区保护目标的实现。
  
  4、加强与当地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强化对保护区内的执法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
  
  附: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五日
  
  吉林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8月15日-16日,评估组对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三合保护站和资源保护情况,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听取了管理局汇报并进行座谈,召开了有相关乡镇、村民及林场职工代表参加的社区座谈会。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良"(评估得分77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天佛指山保护区始建于1996年,2002年批建国家级,总面积7731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特有的赤松—蒙古栎森林生态系统、分布集中的松茸资源和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区管理机构健全,管理目标明确,土地权属基本明晰,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在缺少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积极筹集资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管护工作的基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管保措施,基本杜绝了保护区内盗伐林木、乱采乱挖等违规行为,使松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2、与有关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围绕松茸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3、为保护好松茸资源并实现其可持续利用,通过社区共管,增强林农的保护意识,提高了松茸的产量和质量,初步实现了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双赢。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保护区知名度,包括策划"天佛指山"林产品商标、标签,举办松茸节,开放标本室,完善解说系统,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观生态文化资料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区事业经费和管护费用未纳入财政预算。
  
  2、管护基础设施和监测巡护设备不足。
  
  3、专职从事管理的人员数量偏少,管理力量不足。
  
  三、相关建议
  
  1、协调解决保护区管理运行经费短缺的问题,将保护区经费纳入财政渠道。
  
  2、围绕保护目标系统设计管理工作,进一步协调好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与资源利用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更趋强化。
  
  3、加强基础设施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和科研监测能力。
  
  附:吉林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〇〇九年八月十六日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8月16日-18日,评估组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头道保护站、保护管理中心、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及资源保护情况,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听取了保护区工作汇报并进行座谈,召开了有相关部门及社区代表参加的社区座谈会。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良"(评估得分83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长白山保护区始建于1960年,1986年批建国家级,总面积19646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及火山地貌等。保护区土地权属明晰,保护目标明确,保护管理队伍训练有素,管护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在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省政府高度重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旅游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作,为了理顺各方面关系,成立了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指导下,协调自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了自然保护区及其毗邻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工作。
  
  2、保护区建立了管理局(管委会)—保护中心—保护管理站三级管理体系,采取地面巡护、空中巡航、清区搜山等多种方式开展巡护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3、保护区非常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矛盾问题,通过宣传教育、社区共建和公众参与等形式,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营造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对保护的冲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与经济开发的矛盾突出,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时,存在有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规划的落实。
  
  2、保护区相关工作的责任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和沟通机制,影响保护区总体保护目标的实现。
  
  3、旅游开发活动强度较大,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保护区范围界线未按规定立标公示。
  
  三、相关建议
  
  1、围绕保护区的管理要求,系统设计和规划保护工作,保障保护区管理目标的实现。
  
  2、在现有保护区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保护区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并建立部门间有效的协调机制。
  
  3、尽快完成保护区范围界线的立标公示,强化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系统监测工作。
  
  4、关注旅游业对保护区的影响和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力,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控制旅游规模,并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旅游基础设施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
  
  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OO九年八月十八日
  
  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8月18日-20日,评估组对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管护站点、界桩界标、增殖放流站及资源保护情况,听取了管理局自评估汇报,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邀请县政府、相关部门、管护站和村民代表参加了座谈,吉林省水利厅车黎明副厅长参加了评估活动。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优"(评估得分85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鸭绿江上游保护区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山南麓,总面积2030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及其生境,其中石川氏哲罗鱼、鸭绿江茴鱼是鸭绿江上游支流的特有鱼种。1996年建立省级保护区,2003年批建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为吉林省水利厅直属处级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管理局下设资源管理总站等4个科室、7处管护与监测站点及警务室,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吸纳当地居民参与巡护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强化对保护区资源的管理,使冷水性鱼类得到了有效保护。
  
  2、保护区重视珍稀濒危冷水鱼类的科研工作,开展了细鳞鱼等人工繁育试验并取得成功,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实现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增长,成效显著。
  
  3、注重长期开展保护宣传工作,注意协调好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与保护工作的关系,社区共建成效显著。
  
  4、保护区宣传牌、界碑界桩等设立规范完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区内水电站、拦河坝等水利设施显著影响鱼类保护。
  
  2、目前的管理机制与保护区规划中提出的管护目标与不相适应。
  
  3、科研监测能力不足。
  
  三、相关建议
  
  1、加强鱼类资源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分析能力,在开展增殖放流的同时,逐步开展标志放流工作,为开展保护成效评估积累技术数据。
  
  2、妥善处理好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关注陆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3、协调好保护与旅游的关系,加强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
  
  4、协调处理好水电站等历史遗留问题。
  
  附: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OO九年八月二十日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
  
  2009年8月21日-23日,评估组对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期间,实地考察了小龙湾、三角龙湾、后河保护站、西大甸子沼泽和界碑界桩设立等资源保护情况,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听取了管理局工作汇报并进行座谈,召开了有辉南县政府、相关乡镇及村民代表30多人参加的社区座谈会。经评估组充分讨论,管理水平评估为"优"(评估得分89分)。具体评估意见如下:
  
  一、成绩与经验
  
  龙湾保护区始建于1991年,2003年批建国家级,总面积1506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火山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湖泊、沼泽地、泥炭地、玄武岩台地、草甸等多种湿地类型,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有东方白鹳、金雕、东北红豆杉、人参等。保护区土地权属清楚,保护设施基本健全,在资源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主要保护对象稳定,被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并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保护区构建了强有力的保护管理队伍,通过管护员、巡护员、森林公安干警和林政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建立定期巡护制度,划分管护区域,责任到人,规范巡护记录并建立考核机制,多次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等,使区内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部分场地生态得到恢复。
  
  2、建立了森林防火组织领导体系和专业、半专业扑火队,加大社区的防火宣传力度,落实防火联防机制,配备完善的灭火装备,防火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3、区内界碑界桩、宣传牌设置规范合理,起到了边界标识和宣教警示作用。
  
  4、通过社区共管,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工作,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公众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区科研人员专业结构欠合理,对社会上科研机构的依赖性较强。
  
  2、实验区内旅游设施较多,缺乏统一规划,对环境有较大压力。
  
  三、相关建议
  
  1、注意人才培养,优化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提高保护区从事科研监测工作的能力。
  
  2、尽快完成并实施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
  
  3、在旅游景区设立保护区宣传警示牌,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附: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评分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一组组长: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三日


版权所有:吉林省辉南国有林保护中心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址: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 咨询热线:0435-8863066 景区热线:0435-8221066 旅游投诉热线:0435-8713522 吉ICP19002297号

吉公网安备 22052302220600号